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20071209 - 煤去過、煤吃過、煤看過
『討海的死了沒得埋(ㄉㄞ') ,挖炭的未死先去埋。』這句早期的台灣俚語,道盡了在煤礦盛產的那個年代,煤礦工們的悲涼。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台灣的礦坑多分佈在基隆附近之山區,而屬於基隆廳石碇堡範圍的,僅有暖暖大水窟、四腳亭等處。到了明治二十八年日人據台時,當時採煤的地點在石碇堡範圍內的,除暖暖和四腳亭外,又多了八堵(今日的七堵區)、瑪陵坑、友蚋等處。
瑪陵地名由來,根據日人安倍明義的研究,認為與西班牙人稱呼凱達格蘭平埔族的 Kimari 社有關。友蚋則是由平埔族語音直譯友蚋社而來。友蚋地區煤產甚豐,曾達十多坑,礦脈枯竭後,人口流出甚多。今天騎經過瑪陵坑,沒能注意到此地留下來有關採礦的遺跡,倒是後來查資料發現友蚋的鹿寮溪一帶,還有不少舊礦坑和運煤建設留著,下次再找機會去瞧瞧。
七堵區內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所謂堵者,按照日人安倍名義的說法,是指往昔基於漢人防患原住民所築的土垣。
暖暖原為平埔族中凱達格蘭族(kataganan)『那那社』的居住地,隨著漢人的移入,『那那』逐漸轉音成『暖暖』。另一說法是早年移民乘坐風帆船由淡水河口行至水返腳(汐止),便改搭輶艫(搖櫓)來到暖暖。船夫行船至此,由於全身疼痛,便互相搥柔按摩,閩南語謂之『ㄌㄨㄢ ㄌㄨㄢ』。此外,暖暖舊名港仔口。早年泉州移民在此開墾經商,暖暖遂成為淡水到宜蘭的淡蘭孔道上重要的貿易港口,故漢人稱之為『港仔口』。
由宜蘭和淡水方面來的商人在此交易大青、茶葉、煤礦等物產,於是暖暖便造就了許多有錢人,這些富人認為暖暖溪(今日的東勢坑溪)在注入基隆河的地方,稍微向東轉彎再注入基隆河,是一種好風水,於是有了『水流東,吃不空』的說法。但是窮人卻發明了『水流東,某飼尪』這句俗諺來消遣富人。『九萬十八千』意思是萬元戶有九戶,千元戶有十八戶,也是用來形容暖暖的富裕生活。當時一棟房子是五百元,由此可知當地的居民極其富裕。
暖暖早期有「三黑」,一是『天黑黑』(暖暖一帶的雨期長,曾有一年二百天下雨的紀錄);二是『厝頂黑黑』(暖暖早期的房子屋頂都是用油毛氈紙漆上柏油,實用經濟且又可防雨);三是『面黑黑』(暖暖有很多煤礦區,當時礦工的臉都是黑黑的)。
四腳亭的由來,是因以前位於現今的瑞亭國小旁,設有四腳(四個柱子)的涼亭,供往來的行人休憩喝茶因而得名的。這個亭子現在因馬路的拓寬所以已經被拆毀了。大正八年5月5日設四腳亭驛,四腳亭在最初設立時,為煤礦盛產時期,當時此地人均採煤維生,後來煤礦業也慢慢沒落。而在現在的四腳亭車站附近有一個「爬不上去的涼亭」,根據當地耆老的解釋那個是以前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二坑煤礦的廢氣通風口,雖然礦坑及通風口現都已被封閉起來了,但因為這是一個四腳亭的開發歷史,所以才把這個看似無用,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實際功用的亭子留下來,以供後代子孫追憶及憑弔。今天有經過這個「爬不上去的涼亭」,當時只覺得這個亭子立在路旁很奇特,也看不出什麼用途,也忘了幫它拍個照,回來查資料才發現這個典故。
騎了一個上午,經過上面提到的舊時產煤地,卻沒能發現幾個跟採煤有關的東西,下午可不能再繳白卷了。沒看到也要想辦法吃到才行,中午的四腳亭橋頭排骨麵在胃裡沒開始消化,還是要到隔壁的瑞芳,來一碗保雲阿媽的礦工芋圓。1946年時,住在瑞芳後火車站旁的保雲阿嬤,開雜貨店兼賣芋圓,當年的顧客就是過往的礦工們。現在已經由保雲阿嬤的孫子掌店,雜貨店生意看來也收了,雖然芋圓用料實在,芋頭香味十足,但總讓人感覺少了一點什麼!
下午就這麼撐著肚子往侯硐出發,幸好從瑞芳到候硐的路沒什麼爬坡。到了侯硐,下車爬爬一百階,找找侯硐神社,逛逛瑞三礦業遺址,當做飯後運動,幫助消化。
史料資料來源:汐止文化網、台灣頭、維基百科等
[路線]
南港 - 大湖公園 - 五指山公路 - 五指山軍人公墓 - 七汐農路 - 瑪七產業道路 - 瑪陵坑 - 七堵 - 台5 - 台2 - 暖暖 - 四腳亭(橋頭排骨麵) - 四腳亭埔路 - 瑞芳(保雲芋圓) - 侯硐 - 北37鄉道(侯牡公路) - 雙溪 - 上林 - 台2丙 - 十分 - 菁桐 - 106縣道 - 雙溪口 - 深坑 - 深南路 - 南港
[地圖]
[里程] 116k
[爬高] 1660m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看了很久, 終於比較知道為什麼這篇 blog 要取這個名字了!
起立、敬禮 謝謝總監老師,老師再見!
(突然想起小學生上完課,要跟老師說謝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