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單車友善國度 - 荷蘭 阿姆斯特丹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從孩子到老人,從郵遞員到公司經理,從政府官員到新新人類,幾乎人手一輛自行車。

雖然阿城僅有73萬常住居民,自行車擁有量卻高達60萬輛,全城約有40%的交通是由自行車承擔的。阿城自行車的普及、流行以及該城創造的自行車文化反映了阿城人不尚虛榮、踏實務實的生活態度。和歐洲其他地區一樣,自行車是在19世紀進入阿城的。
但自行車為什麼獨獨在阿城備受青睞呢?這其中有著深刻的緣由。阿城原址是一片廢棄的垃圾場,位於艾塞爾湖縱橫交錯的河網地帶,運河交錯、地勢平坦,使用自行車方便省力。其次,阿城人口稠密,建築林立,街道狹窄,汽車行駛極為不便,阿城旅游協會公開承認說:“在17世紀要想在阿城市中心找到一個理想的車位殊非易事,因為這裡的街道根本不適合數以萬計的車輛行駛。”

丹麥哥本哈根與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單車生活



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阿城的自行車數量確曾一度大幅度下降,但為時不長,自行車便又卷土重來。納粹占領時期,德國對猶太人濫捕濫殺。安妮·弗蘭克將這一歷史事實記入日記,戰後曾轟動一時,成為寶貴的歷史資料。安妮在日記裡曾提到由於納粹的恐怖暴行,猶太人毫無安全感,他們從此遠離自行車,不敢單獨騎車外出。

20世紀60年代,年輕的自由主義者在阿城市議會裡獲得了驚人的多數席位。在他們不成系統的政策主張裡有一項是建立“白色自行車”制度,即由政府提供自行車供阿城居民免費使用,這些公車全部漆成白色,以作識別。令人遺憾的是,這項政策推行不久便夭折了,因為阿城小偷也因此找到了一條生財之道,他們將公車改著他色,然後倒手出售,牟取不義之財。

雖然政府的公車政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便告失敗,但該政策本身有力地說明了自行車對阿城人是何等重要。阿城人偏愛自行車由來已久,他們還為愛車設定了節日。2000年9月24日,阿城通過一項法案,宣布該日為“無機動車日”,繼而規定2001年5月12日為全國“自行車日”和“全國風車日”。這一天,人們可以騎自行車欣賞沿街的風車,自行車再加上美麗的風車構成了世界上最美麗的組合。


歐洲單車重鎮:阿姆斯特丹



除7、8月旅游高峰期外,自行車都可以帶上火車,部分車廂內還設有特殊的自行車專用放置裝置,其獨特地位可見一斑。但更令人驚嘆的是自行車滿大街都是,而且任何地方和部位都可以隨意停放。那街旁的欄杆、路燈杆、甚至交通紅綠燈柱子下,都是清一色的鋼絲鎖鎖著的自行車。更百思不解的是所看到的自行車多是破舊很少有新的,一問荷蘭朋友,他的回答使我瞠目結舌。他說我們通常都“借車騎”,那意思就是說出門信手推一輛就走,到站一扔了事兒。用荷蘭人的話說叫買新車騎不如買舊車騎,買舊車騎不如借車騎。據說阿姆斯特丹市自行車失竊數每年高達20萬輛,交警不過問,警察管不了——因為大家都叫“借”嘛。1966年阿姆斯特丹市政當局曾出台新政策,購置大批便民自行車並設立許多市內存放點供市民免費享用,由於車統一是白色的,被稱為“白自行車工程”,其緣由就是當時市內幾乎所有的自行車都曾被“借”過或被重新刷漆轉手賣掉過。


所以自行車新車也好舊車也罷,問題的關鍵是花錢買一把安全點兒的鎖鎖住,用時方便。但俗話說“狐狸再狡猾也鬥不過好獵手”,有人借車借得也別有章法——攜專用工具卸輪子,卸架子攢車,也就是說你鎖架子他卸輪胎,你鎖輪子他卸架子,攢一個整車騎上就走。所以在阿姆斯特丹市隨處可見鎖在大街旁“缺胳膊短腿”東倒西歪無人問津的自行車。荷蘭人自己就流傳著一個笑話,說大街上你只要大叫一聲“站住!你騎的車是我的。”准有半數騎自行車的人會棄車落荒而逃。

荷蘭人為什麼對自行車如此鐘情?一方面是因地理環境造就。荷蘭人口密聚的城市絕大多數是非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鬧市街巷窄小,城市規模不大,駕汽車反而不便,更況全國有24%的土地低於海平面,1/3土地的海拔高度只有一米,城市地域基本處於水網地帶,比如阿姆斯特丹老城區十分集中,步行半小時便可穿城而過。由此自行車在平坦狹窄的大街小巷的代步功能便發揚光大了。百姓上下班,出門辦事、購物甚至外出旅行都離不了它。大街上學生們托著書包騎車撒歡兒的、年輕人背著背囊騎賽車撒雙手兜風的、寵物愛好者騎著車遛狗的比比皆是。

阿城一共有140家自行車商店和25個有人值守的存車處,中心車站存車處是其中最大的一家。在那裡,你可以租用自行車,用過後交還服務員即可。這些看車人一般身兼二職,他們都是很優秀的自行車機械工。經常使用存車處車位的人可以有自己固定的車位。阿城的停車處交費自由靈活,騎車人可以按日、周、月來交存車費。除了地下存車處以外,阿城還有一些室外車棚,每處都可以存放數千輛自行車,也都有人值守。


阿城人對自行車痴迷不已,一些與自行車類似的車輛便也有機會在該城一顯身手了。美國藝術家埃裡克·施塔爾在美國裝配了一台組合型自行車,取名“都市飛碟”。移居阿城後,他受那裡自行車的啟發,不斷改進“都市飛碟”的設計。新的“都市飛碟”有三個車輪,可以搭載八人,乘客在車上均是面對面呈向心圍坐。其中一人控制驅動輪,並帶動前輪行駛。埃裡克起初只是將該車視為藝術品,當發現阿城是“世界自行車之都”後,他決定將這種車“作為實用工具,而不僅僅是一項好玩的藝術品”。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發明具有實用價值後,他便開始出售或是出租“都市飛碟”。

耶龍·普倫特是阿城一家公司的老板,該公司的業務就是將一些創新思維應用於商務領域。普倫特本人就擁有一輛“都市飛碟”。當一些國際慈善機構或和平組織如以色列和平車隊希望用獨特的自行車車隊來表達他們對一些問題的關注時,普倫特就將車租借給他們。普倫特笑著說:“這是一種令人著迷的自行車,即使在對自行車見怪不怪的荷蘭,大家也會對‘都市飛碟’駐足觀看,更不用說那些遠道而來的觀光客了。”

裡亞·莫爾是個導遊,她接待游客時都將騎車周游小鎮作為觀光內容的一部分,她認為“自行車與這個國家的民族特點有著某種關聯”。她總是自豪地說,荷蘭人為他們的自行車感到驕傲。威廉·阿布尼是個小店主,他也對荷蘭人的民族特點進行了總結,並說他的觀點是阿城絕大多數居民的共同看法:既務實又嚴肅。他稱自己的同胞“工作勤奮,一絲不苟,不喜歡亂開玩笑”。當談到阿城人都選擇以自行車代步時,普倫特說:“這僅僅是因為自行車實用。我認為阿城人都特別務實,他們的生活觀就是自己活,同時也讓別人活。”

荷蘭一直信奉信仰自由,因此吸引了大批受迫害的猶太人來此居住,它對宗教革新派也一向寬容以待。這種自由意識也體現在自行車文化上。阿城人騎著各式各樣的自行車,就像人們在騎車時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一樣。冬天,騎車人戴著厚厚的帽子和圍巾,藏頭縮腦躲避凜冽的寒風;陰雨天則是一手扶車把,另一只手舉著撐開的雨傘。先生們騎車時身穿西服,頭戴圓筒禮帽;女士們腳蹬高跟鞋,甚至穿著超短裙騎車,一點也不擔心泥土可能會濺到身上。父母們常常用自行車馱帶好幾個孩子,稍大點的孩子坐在自行車前面的橫梁上。阿城人還用自行車運載大型箱櫃。有些人邊騎車邊聽隨身聽,還有些人則邊騎車邊打手機。

這種務實、低調的處事方法在騎車人中也同樣大受歡迎。阿城的自行車交通規則比其他任何交通工具的規則都要簡單、自由。汽車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電車對其中的許多規則不予理睬,而自行車則根本不予理睬。與其他國家相比,阿城的自行車交通燈遠遠多於其他國家,自行車道也多得多,但是到阿城的游客們還是被反復提醒注意隨處可見的飛車,有時它們會從游客身後飛馳而過。公平點說,有些交通事故也不能全怪飛車人,因為有些游客誤把自行車道當成人行道了。阿城的騎車者對交通燈歷來不屑一顧,即使附近有警車也照樣我行我素。

有人聲稱,一些小型的腳踏機動兩用車在歐洲其他一些人口稠密的城市大受歡迎,但是阿城人不喜歡,因為它們價格太高。實際上阿城人並不窮。能夠居住在阿城是件很奢侈的事,因為該地人多房密,房價漲得比天高。也許阿城人喜歡騎自行車主要還是出於健康方便的考慮。普倫特是學校的體育教師,他常鼓勵學生騎自行車,他說:“騎電動兩用車誰不會?那太簡單了。”

如果將自行車的失竊率統計在內,阿城的犯罪率高居世界第4位(如果將自行車失竊率扣除在外,則退居第25位)。德塔克認為阿城人一向為自己的自行車而自豪,他們時常將自行車重新噴成各種顏色,尋找新鮮和刺激感。阿城人只喜歡購買便宜的自行車,而且也不願意對其進行太多的保養和維修,這樣也省得小偷惦記。

阿城人常說,該城的運河裡有1米深的水、1米厚的泥,還有1米厚的破自行車。據說阿城的竊車賊偷到車後,為了掩人耳目,他們會將自行車漆成別的顏色,或是將其拆散,賣零件,而不用的部分則被扔進了運河。

文章來源:單車會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您好
我是政大廣告系的學生
我們現在正在進行一個推廣單車通勤的廣告案
想借用或轉載這邊的一些資料
希望可以得到這個網站的同意
謝謝!!

Unknown 提到...

這裡大部份的資料也是從網路上找來整理後轉載的, 但有些文章我找不到真正的原創網站. 建議要使用這些資料前, 參考文章後面附註的資料來源, 向原出處網站詢問.

若還是找不到文章原出處, 但要使用的話, 也請不要以Go Go Bike當做文章來源網站.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