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20070428 - 決戰巴拉卡.風雨失信心


本以為今天的天氣不錯, 可以排個陽明山南北大縱騎的, 不料竟中了中央欺騙局的當!

話說咱們網友阿佩最近自己體認到, 已成為臃腫中年男子一族後, 便有了敗公路車的念頭, 為了讓阿佩體驗一下公路車, 特地請第一次參加車隊出遊的王董, 騎Gaint OCR C1來讓大家瞧瞧! 不過, 王董還沒騎過公路車爬坡, 所以選了坡度不陡的巴拉卡.

原來打算爬巴拉卡過二子坪後, 走中湖戰備道路往冷水坑, 到平等里吃手工饅頭, 再由平菁街下山. 無奈上了二子坪後, 天氣變的更差, 只好由仰德大道下山.


[路線]
南港 - 基隆河右岸 - 淡水河右岸 - 紅樹林站 - 登輝大道 - 北101 - 北新莊 - 巴拉卡公路 - 二子坪 - 竹子湖路 - 中興路 - 花鐘 - 仰德大道 - 自強隧道 - 大直 - 基隆河右岸 - 南港

里程: 80k
爬高: 820m

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單車友善國度 - 荷蘭 阿姆斯特丹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從孩子到老人,從郵遞員到公司經理,從政府官員到新新人類,幾乎人手一輛自行車。

雖然阿城僅有73萬常住居民,自行車擁有量卻高達60萬輛,全城約有40%的交通是由自行車承擔的。阿城自行車的普及、流行以及該城創造的自行車文化反映了阿城人不尚虛榮、踏實務實的生活態度。和歐洲其他地區一樣,自行車是在19世紀進入阿城的。
但自行車為什麼獨獨在阿城備受青睞呢?這其中有著深刻的緣由。阿城原址是一片廢棄的垃圾場,位於艾塞爾湖縱橫交錯的河網地帶,運河交錯、地勢平坦,使用自行車方便省力。其次,阿城人口稠密,建築林立,街道狹窄,汽車行駛極為不便,阿城旅游協會公開承認說:“在17世紀要想在阿城市中心找到一個理想的車位殊非易事,因為這裡的街道根本不適合數以萬計的車輛行駛。”

丹麥哥本哈根與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單車生活



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阿城的自行車數量確曾一度大幅度下降,但為時不長,自行車便又卷土重來。納粹占領時期,德國對猶太人濫捕濫殺。安妮·弗蘭克將這一歷史事實記入日記,戰後曾轟動一時,成為寶貴的歷史資料。安妮在日記裡曾提到由於納粹的恐怖暴行,猶太人毫無安全感,他們從此遠離自行車,不敢單獨騎車外出。

20世紀60年代,年輕的自由主義者在阿城市議會裡獲得了驚人的多數席位。在他們不成系統的政策主張裡有一項是建立“白色自行車”制度,即由政府提供自行車供阿城居民免費使用,這些公車全部漆成白色,以作識別。令人遺憾的是,這項政策推行不久便夭折了,因為阿城小偷也因此找到了一條生財之道,他們將公車改著他色,然後倒手出售,牟取不義之財。

雖然政府的公車政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便告失敗,但該政策本身有力地說明了自行車對阿城人是何等重要。阿城人偏愛自行車由來已久,他們還為愛車設定了節日。2000年9月24日,阿城通過一項法案,宣布該日為“無機動車日”,繼而規定2001年5月12日為全國“自行車日”和“全國風車日”。這一天,人們可以騎自行車欣賞沿街的風車,自行車再加上美麗的風車構成了世界上最美麗的組合。


歐洲單車重鎮:阿姆斯特丹



除7、8月旅游高峰期外,自行車都可以帶上火車,部分車廂內還設有特殊的自行車專用放置裝置,其獨特地位可見一斑。但更令人驚嘆的是自行車滿大街都是,而且任何地方和部位都可以隨意停放。那街旁的欄杆、路燈杆、甚至交通紅綠燈柱子下,都是清一色的鋼絲鎖鎖著的自行車。更百思不解的是所看到的自行車多是破舊很少有新的,一問荷蘭朋友,他的回答使我瞠目結舌。他說我們通常都“借車騎”,那意思就是說出門信手推一輛就走,到站一扔了事兒。用荷蘭人的話說叫買新車騎不如買舊車騎,買舊車騎不如借車騎。據說阿姆斯特丹市自行車失竊數每年高達20萬輛,交警不過問,警察管不了——因為大家都叫“借”嘛。1966年阿姆斯特丹市政當局曾出台新政策,購置大批便民自行車並設立許多市內存放點供市民免費享用,由於車統一是白色的,被稱為“白自行車工程”,其緣由就是當時市內幾乎所有的自行車都曾被“借”過或被重新刷漆轉手賣掉過。


所以自行車新車也好舊車也罷,問題的關鍵是花錢買一把安全點兒的鎖鎖住,用時方便。但俗話說“狐狸再狡猾也鬥不過好獵手”,有人借車借得也別有章法——攜專用工具卸輪子,卸架子攢車,也就是說你鎖架子他卸輪胎,你鎖輪子他卸架子,攢一個整車騎上就走。所以在阿姆斯特丹市隨處可見鎖在大街旁“缺胳膊短腿”東倒西歪無人問津的自行車。荷蘭人自己就流傳著一個笑話,說大街上你只要大叫一聲“站住!你騎的車是我的。”准有半數騎自行車的人會棄車落荒而逃。

荷蘭人為什麼對自行車如此鐘情?一方面是因地理環境造就。荷蘭人口密聚的城市絕大多數是非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鬧市街巷窄小,城市規模不大,駕汽車反而不便,更況全國有24%的土地低於海平面,1/3土地的海拔高度只有一米,城市地域基本處於水網地帶,比如阿姆斯特丹老城區十分集中,步行半小時便可穿城而過。由此自行車在平坦狹窄的大街小巷的代步功能便發揚光大了。百姓上下班,出門辦事、購物甚至外出旅行都離不了它。大街上學生們托著書包騎車撒歡兒的、年輕人背著背囊騎賽車撒雙手兜風的、寵物愛好者騎著車遛狗的比比皆是。

阿城一共有140家自行車商店和25個有人值守的存車處,中心車站存車處是其中最大的一家。在那裡,你可以租用自行車,用過後交還服務員即可。這些看車人一般身兼二職,他們都是很優秀的自行車機械工。經常使用存車處車位的人可以有自己固定的車位。阿城的停車處交費自由靈活,騎車人可以按日、周、月來交存車費。除了地下存車處以外,阿城還有一些室外車棚,每處都可以存放數千輛自行車,也都有人值守。


阿城人對自行車痴迷不已,一些與自行車類似的車輛便也有機會在該城一顯身手了。美國藝術家埃裡克·施塔爾在美國裝配了一台組合型自行車,取名“都市飛碟”。移居阿城後,他受那裡自行車的啟發,不斷改進“都市飛碟”的設計。新的“都市飛碟”有三個車輪,可以搭載八人,乘客在車上均是面對面呈向心圍坐。其中一人控制驅動輪,並帶動前輪行駛。埃裡克起初只是將該車視為藝術品,當發現阿城是“世界自行車之都”後,他決定將這種車“作為實用工具,而不僅僅是一項好玩的藝術品”。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發明具有實用價值後,他便開始出售或是出租“都市飛碟”。

耶龍·普倫特是阿城一家公司的老板,該公司的業務就是將一些創新思維應用於商務領域。普倫特本人就擁有一輛“都市飛碟”。當一些國際慈善機構或和平組織如以色列和平車隊希望用獨特的自行車車隊來表達他們對一些問題的關注時,普倫特就將車租借給他們。普倫特笑著說:“這是一種令人著迷的自行車,即使在對自行車見怪不怪的荷蘭,大家也會對‘都市飛碟’駐足觀看,更不用說那些遠道而來的觀光客了。”

裡亞·莫爾是個導遊,她接待游客時都將騎車周游小鎮作為觀光內容的一部分,她認為“自行車與這個國家的民族特點有著某種關聯”。她總是自豪地說,荷蘭人為他們的自行車感到驕傲。威廉·阿布尼是個小店主,他也對荷蘭人的民族特點進行了總結,並說他的觀點是阿城絕大多數居民的共同看法:既務實又嚴肅。他稱自己的同胞“工作勤奮,一絲不苟,不喜歡亂開玩笑”。當談到阿城人都選擇以自行車代步時,普倫特說:“這僅僅是因為自行車實用。我認為阿城人都特別務實,他們的生活觀就是自己活,同時也讓別人活。”

荷蘭一直信奉信仰自由,因此吸引了大批受迫害的猶太人來此居住,它對宗教革新派也一向寬容以待。這種自由意識也體現在自行車文化上。阿城人騎著各式各樣的自行車,就像人們在騎車時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一樣。冬天,騎車人戴著厚厚的帽子和圍巾,藏頭縮腦躲避凜冽的寒風;陰雨天則是一手扶車把,另一只手舉著撐開的雨傘。先生們騎車時身穿西服,頭戴圓筒禮帽;女士們腳蹬高跟鞋,甚至穿著超短裙騎車,一點也不擔心泥土可能會濺到身上。父母們常常用自行車馱帶好幾個孩子,稍大點的孩子坐在自行車前面的橫梁上。阿城人還用自行車運載大型箱櫃。有些人邊騎車邊聽隨身聽,還有些人則邊騎車邊打手機。

這種務實、低調的處事方法在騎車人中也同樣大受歡迎。阿城的自行車交通規則比其他任何交通工具的規則都要簡單、自由。汽車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電車對其中的許多規則不予理睬,而自行車則根本不予理睬。與其他國家相比,阿城的自行車交通燈遠遠多於其他國家,自行車道也多得多,但是到阿城的游客們還是被反復提醒注意隨處可見的飛車,有時它們會從游客身後飛馳而過。公平點說,有些交通事故也不能全怪飛車人,因為有些游客誤把自行車道當成人行道了。阿城的騎車者對交通燈歷來不屑一顧,即使附近有警車也照樣我行我素。

有人聲稱,一些小型的腳踏機動兩用車在歐洲其他一些人口稠密的城市大受歡迎,但是阿城人不喜歡,因為它們價格太高。實際上阿城人並不窮。能夠居住在阿城是件很奢侈的事,因為該地人多房密,房價漲得比天高。也許阿城人喜歡騎自行車主要還是出於健康方便的考慮。普倫特是學校的體育教師,他常鼓勵學生騎自行車,他說:“騎電動兩用車誰不會?那太簡單了。”

如果將自行車的失竊率統計在內,阿城的犯罪率高居世界第4位(如果將自行車失竊率扣除在外,則退居第25位)。德塔克認為阿城人一向為自己的自行車而自豪,他們時常將自行車重新噴成各種顏色,尋找新鮮和刺激感。阿城人只喜歡購買便宜的自行車,而且也不願意對其進行太多的保養和維修,這樣也省得小偷惦記。

阿城人常說,該城的運河裡有1米深的水、1米厚的泥,還有1米厚的破自行車。據說阿城的竊車賊偷到車後,為了掩人耳目,他們會將自行車漆成別的顏色,或是將其拆散,賣零件,而不用的部分則被扔進了運河。

文章來源:單車會

[新聞] 地球日 北市千人單車爭路權


昨天地球日,一千多名熱愛單車的民眾,相約上街頭,為單車族爭取路權。大家頂著大太陽,從國父紀念館一路騎到西門町,浩浩蕩蕩的車龍成為台北市奇特的街景,夾雜在汽機車陣中卻也險象環生。

台灣綠黨、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在地球日發起「單車上路爭路權」,昨天天氣好,參加的單車族超出預期。有夫妻同行、有全家出動、有爸爸帶著女兒。加拿大籍的音樂家馬修連恩都來了,當場高歌一曲「北極海」為大家打氣。

單車族在身上貼著「CO2 NO」貼紙、綁上「給我單車道」大旗,大蘋果車隊的阿華田帶大家做暖身操後,車隊上路。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在騎完全程十五公里後說,「在台北市騎單車真的滿辛苦。」

綠黨前秘書長溫炳原表示,單車上路不只是交通問題,而且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單車族要的不多,只是希望政府能營造一個對單車友善的環境。公車都能有專用道,單車族不敢奢望立刻有單車專用道,但最起碼政府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逐步努力改善。

溫炳原說,日本跟台灣一樣人多車多,但行人道上多另標示單車道,有的河濱公園還隔出單車專用道、行人專用道,少見有人違規。美國雖沒有單車專用道,但基本上汽機車與單車會顧及禮貌,彼此也相安無事。建議政府也要教育民眾尊重單車騎士的路權。

主婦聯盟董事長顏美娟說,很羨慕日本的媽媽們可以騎單車去買菜,「台北的媽媽也很想這麼做啊」,但單車一上路就險象環生,嚇退不少人。媽媽們如果要去遠的地方,寧願多花時間走路也不敢騎車。

台灣綠黨發起「寫信給郝市長」,請單車族寫出自己對營造一個「對單車友善的城市空間」建議給郝市長,「因為一個健康、有國際觀的城市,是不能沒有單車道的。」

來源:聯合新聞網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汽車時代的無車選擇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興嘆:為什麼老天爺老愛選放假的時候下雨,出遊計畫都泡湯了!放假下雨的機率大於平日上班時,可不是錯覺!每天早晨上班通勤的汽機車排放大量廢氣,易在空中形成懸浮物,阻擋地表蒸散作用,影響正常大氣循環,所以不易降雨。

交通引發環境改變,這只是其中一項極小的例子。車輛不斷增加所造成的噪音、空氣污染和塞車,早已譜成都會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節奏,甚至以為這是都市發展的「必要之惡」。最早提出反省的是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西班牙和冰島等,開始倡導一連串不開車進城的運動。1998年在法國,更喊出「In Town, without my car!」以此來提醒眾人正視過度使用車輛所產生的污染問題,並有30多個城鎮在9月22無車日這天封街、封城,人們上班不開車,改以走路、騎自行車或搭大眾運輸到達目的地。

這樣的活動陸續激起許多國家認同,目前為止,已獲全球1448個城市熱烈響應。去年開始,歐洲更開始推動「European Mobility Week」,持續一整個星期的活動,點出大眾運輸、自行車和綠色道路三個主題,讓民眾更深刻的體認無車日的精神。

無車日的意義並不僅於要求人們停止開車。交通運輸是貫輸城市的血脈,令其停止流動無異痴人說夢,只是如何在輸送同時保持血液流暢潔淨,以減少城市組織生病的機會──即維護城市中民眾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成就一永續生存的環境,才是此項運動的訴求目標。

汽車改寫人類生活史

追求速度、機動和移動自由,長久以來便一直是人類的夢想。「能自動推進的移動工具」早在達文西時代已畫出了想像圖。但是世上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自動車」,要到1885年才在德國技師卡爾賓士手中完成,那是一輛以手工打造、裝有輻條的三輪木製汽車,時速只有4 英里。

最初只有富豪買得起的汽車,在100年前,美國亨利福特以「人人都有車」為目標,第一個將汽車放上生產線,並以鋼材為車體大量生產;從此汽車工業猛然飛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環境,皆圍繞汽車產生巨大改變。50年前,全球有5千萬輛汽車,10年前有3.5億輛,5年前有5 億輛。如今全世界估計有7億輛汽車,機車數更是難以估算,光在台灣便直逼1200萬大關!這些機動車輛所造成的污染和道路壅塞,早已成為全球各城鎮尾大不掉的頭痛來源。

汽機車每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證實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主凶之一。近日更傳出大批車潮所排放的致癌物質戴奧辛,是焚化爐的2到3倍之多!這樣嚴重的空氣污染,造成台灣每五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罹患呼吸道疾病,深為氣喘、肺氣腫、心臟病、支氣管炎和肺癌所苦的成年與老年患者,亦大量增加。

為汽機車開闢的道路,更是與日俱增。以美國為例,汽車最初出現時,美國只幾個大城有數百公里的硬路;到了今天,為因應全美2億4千萬輛汽車需要,已修築了635萬公里的道路,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密西西比州大!在台灣,光復前公路有1萬7千多公里,到了今日已翻了兩番達3萬7千公里,公路密度直逼香港,更是美國的二倍有餘。大批農地和山林被劃為道路;公路經過之處,更把許多城市居民帶往郊區定居,致使城市不斷擴張。於是人們必須通勤上下班,花更多時間在進出城、塞車上。為解決塞車,再拓寬馬路、加開公路……如此惡性循環一再重覆。

理想城市何處覓?

我們是否注定得無止盡的拓寬馬路以應付川流的車潮?城市中珍稀的綠地,會否被更多筆直道路切割得支離破碎?為了提高行車速率,要不要加蓋北三高、南四高,踩過更多農地?多砍些雜林,修築出林間小路供休旅車上山攬月觀星,更有利或有損於生態旅遊?

交通是為了滿足個人行動自由的工具,只是這分自由行動的權利是否得以無限上綱?當人類行動的自由與城市生活、環境生態相碰觸,何者值得退讓?每年因棲地被道路所佔,橫屍車輪下的青蛙、蛇、小鳥、昆蟲甚至家豢寵物,是另一種逃不出「人擇」的被淘汰者?那麼人類呢?全世界每年的交通意外,至少奪去50萬條寶貴性命、造成1500多萬人受傷,增加許多社會成本和家庭悲劇。根據研究,車子開往愈郊區的道路車速愈快,肇事機率愈高,也為郊區居民帶來莫大的隱憂。

或許,根本不用考慮這麼多,何不直接回到我們的內心自問:什麼才是我們最渴望的居所?住在一個隨時漲滿了車流的城市,擁有一輛體面拉風的車子,偶爾可載著朋友家人出城透氣,這就是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極致?

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值得追求?什麼樣的城鎮可安棲一輩子?如果你撓頭遍思不著,何妨在「無車日」當天找靈感?

新選擇‧新起點

當你在這天放棄些許自由移動的堅持,減少開汽車、騎機車出門,改步行、騎自行車、搭捷運和公車之後,你會發現城市中多了許多安全路面,可供行人、自行車和公車自由穿梭,車輛壅塞問題改善,交通效率也增加了;人們不論男女老少,都能放心在乾淨的街道旁散步、喝咖啡,悠閒品味城市風貌,增加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城市間的對話,進而產生對當地人文或環境生態相互依存的認同及尊重。

無車日絕不在打造一個沒有車的城市,而是要眾人一同發掘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卸去了習以為常的汽機車之後,可以換來一個何等不同的居所,享受另一種更安全、健康、愉悅的生活。如果你想完成一分理想家園的藍圖,無車日,真的只是一個起點。

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作者:高美鈴

自行車行不行?

「騎自行車對孩子是很好的訓練,」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幾乎到了小學、中學階段,逐漸以自行車代步上下學……」,「孩子從步行到騎自行車,逐漸擴展行動能力與範圍,熟習行車的規矩,以及建立良好的交通習慣,……未來拿到機車、汽車駕照,更能培養出好的駕駛……」若是在一個美麗的小城鎮,這會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可惜,台灣的交通環境複雜,提供給自行車小騎士的空間並不明確。

以自行車代步遇到最大的困難,當屬路權的制定、停車空間,以及路網的規劃。在面對台灣嚴苛的交通環境,自行車的安全性第一個受到挑戰。對於這個問題,林惠忠回答,政府應該將路權還給自行車騎士。目前台灣道路的規劃,以汽車為主,其次是機車,自行車在沒有專用車道的情況下,很難生存。而台灣長期以來,以機車代步的習慣,恐難一夕之間改變。林惠忠提到參加台北縣市無車日活動遇到的特殊現象,一群機車騎士在等候自行車通過時,齊按喇叭表示抗議,讓參與者不免尷尬。無車日的理想,顯然需要更多的宣導。

做為代步工具,自行車是最不佔停車空間的,但目前汽機車的停車空間已十分有限,人行道也常被佔用作為機車停車空間,自行車更難有停放的位置。而自行車也因為體型輕巧,在停放時容易被偷。若能規劃自行車的專用停車空間,將使自行車代步的可行性提高。例如,將自行車扣掛在牆壁上,既能減少使用空間,又能增加安全性,國外有許多成功的範例,也許能供台灣參考。

台灣各縣市幾乎都有規劃一些自行車專用車道,林惠忠如數家珍,從北到南複習了一次,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如八卦山自行車專用道、東豐綠色走廊……但這些車道,還是以休閒運動為主,若要滿足生活的各項機能,十分有限。在大多數縣市,自行車是中小學學生重要的代步工具,但這些小騎士必須和眾多的汽機車一起在車道中並行,因而顯得險象環生。台北市甚至不准小學生騎自行車上下學的,因為交通環境實在太複雜了。因此自行車專用車道路網的鋪設,就必須要能四通八達,延展到最細微的每個人家中。

自行車搭捷運辦法,用意很好,但是限制很多
(只能在每日下午四點前、上下站地點不能在轉運站或人多的站,使得這項措施大打折扣)。台北市規劃的4條自行車專用道,個別存在,無法串聯。敦化南北路的專用道,使用率更是偏低。規劃自行車專用道時,如能以使用者的動線為考量,效果將更好。台北縣市河濱自行車專用道,全長5公里,是自行車休閒的最佳去處。但是自行車騎士從家中到專用道的任何一點,卻困難重重,接駁不易。

完善的路網,才能帶動自行車代步/休閒的風潮,再搭配路權的制定、停車空間的安排,自行車將是最佳的交通工具。林惠忠提及參訪歐美國家的經驗,他認為荷蘭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並且值得台灣效法。在荷蘭,騎自行車的人非常普遍,幾近人人一車。和台灣差不多寬的馬路上,除了主線道為汽車專用,而且只能單向通行,旁邊則是兩線讓自行車雙向通行的專用道。在這樣尊重自行車騎士的交通環境,自然擁有清新的環境,以及美麗令人稱羨的生活。

在理性上,以自行車代步,行動力有限,但換個角度,騎自行車有益身心、無污染、節省能源,實為理想的交通工具。林惠忠表示,自行車理想的代步距離為5-10公里,以此接駁其他的大眾運輸工具最為理想。而以自行車替代私用汽機車,將使我們的城市以及生活面貌大為改變。

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文化

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這個城市中,少見繁忙擁擠的車流,倒總是見到數量龐大的腳踏車滿街跑,火車站和地鐵站旁、辦公大樓和百貨公司門口總停滿了各式各樣、密密麻麻的腳踏車。

相較於世界知名的腳踏車天堂荷蘭,丹麥的哥本哈根也不遑多讓,近幾十年來,這個城市也已經發展成另一個自行車的國度。在哥本哈根,有高達34%的人騎腳踏車去上班(搭乘大眾交通系統的佔32%,開私家車的則佔34%),58%的哥本哈根市民每天會固定使用腳踏車,據估計,目前哥本哈根大都會有超過一百萬台的腳踏車,幾乎每一個人就擁有一台。



良好的自行車專用道規劃與相關配套措施

腳踏車使用的頻繁,跟政府有計畫的推廣和投資有絕對的關係。自行車交通的規劃工作在丹麥交通部門的執政中,與大眾交通系統佔有同樣的份量也享有同等的預算。人口約50萬的哥本哈根擁有將近30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台北市人口260萬,只有12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然而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加,因為哥本哈根道路建設法規新規定,城市中主要道路一定得開闢自行車專用道。

另外,自行車專用道在道路中的配置也反映了丹麥在規劃上的細心,為了維護騎士的安全,自行車道大都設置介於人行道和路邊停車格之間,所以騎士和快速的汽車車流間有停車車輛的保護和緩衝,另外,腳踏車道也有專用的號誌燈,給予腳踏車與車輛等同的交通地位。在美國,大部分的自行車道都直接設立在汽車車道旁邊,疾駛的車流對自行車騎士在身體和心理上的安全都產生了很大的威脅,而在台灣,由於大部分的路段沒有自行車專用道,而人行道上又多障礙,騎腳踏車的人只好冒險與汽車爭道,非常危險。

自行車文化能夠普及的另一個重要關鍵,在於自行車的使用是否可以跟其他大眾交工具輕鬆順利地結合在一起,許多哥本哈根的市民會選擇騎腳踏車去搭火車或地鐵,原因是火車和地鐵站都提供了安全且足夠的腳踏車停車場,此外,大部分的時候,市民也可以帶著腳踏車一起上火車或其他大眾運輸系統。

改裝腳踏車盛行

改裝腳踏箱型車,以應付載貨或載小孩的多功能用途>哥本哈根腳踏車文化的盛行,也反映在各式各樣的改裝腳踏車上。一般的腳踏車在代步上不成問題,但若要載一個以上的小孩或大包小包的東西,就顯得不實用了,而如果要載另一個成人,有坐過腳踏車後座的人就知道,坐在腳踏車後座就像坐在烤肉架上般的痛苦。

由於在哥本哈根,腳踏車在城市裡移動最經濟又快速的交通工具,哥本哈根人於是將腳踏車改裝成類似像「腳踏箱型車」的Carrier Bike,將可置物的大箱子裝置在腳踏車前半部或後半部,以應付載貨或載小孩的多功能用途。隨著腳踏車的使用增加,Carrier Bike的需求似乎也越來越大,看好這樣的市場,丹麥甚至有一家的腳踏車廠商設計出外型又酷又炫的Carrier Bike,讓騎著腳踏箱型車也可以很摩登。

公共自行車

哥本哈根公共自行車多由私人商家捐贈。像荷蘭的城市一樣,哥本哈根也有「公共自行車」的措施,稱做「City Bike」,他們在全市125個不同的地點放置了1300台的腳踏車供免費使用,這些腳踏車全部都是由私人商家捐贈,當然這些商家也得以在腳踏車體上替自己打廣告,因此,City Bike幾乎是不需要花納稅人錢的雙贏措施。

這些公共腳踏車最適合在城市的旅行者使用,只要在City Bike的停車格投入20丹麥克朗(Kroner)的保證金,約台幣120元,就可以開始使用公共腳踏車,如果不想騎了,只要停放回任何一個City Bike的提車格,為腳踏車上鎖後就可以取回保證金,使用的手續非常簡單。City Bike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政策,根據一個以12小時為期間的調查,一台公共腳踏車平均閒置的時間只有8分鐘,可見這些公共腳踏車的使用率相當高,非常受到歡迎。

台灣更應推廣自行車文化

在哥本哈根,有高達34%的人騎腳踏車去上班。台灣地小人稠,腳踏車應該是在城市中最理想不過的代步工具了。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的報告,台北市只有2%的人會以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相對於哥本哈根有 34%的人以腳踏車通勤),有28.7%的台北市民以機車為日常代步工具,試想,如果台北市大部分的機車都能夠被自行車取代,城市中的空氣污染還有汽油的耗用將可以達到大幅度的減量,整體交通也能夠更順暢。

相信只要有良好的自行車乘車環境和完備的相關配套措施,大部分的台灣人絕對會願意以腳踏車作為城市中的代步工具。從哥本哈根的例子來看,要讓自行車的使用普及所需進行的工作並不是麼高難度的技術或學問,相信只要交通和都市規劃相關部門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和心思,不需要很多的預算,就可以達到很大的成效。

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作者: 廖桂賢 (地景建築及都市設計師)

Global Warming - An Inconvenient Truth



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

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暖化的線索。

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砍伐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受到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溫越來越高,台灣當然也不能倖免於外,國內大氣科學專家表示,與一百年前相較,台灣全島目前平均溫度增加了1.2度,如果政府繼續放任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情況勢必更加惡化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表示,台灣氣溫明顯上升,平均溫度一年比一年還高,對於島國來說,是相當不利的,一旦颱風襲台,災害可能更大。加上在京都議定書生效的衝擊下,政府必須針對產業訂定一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管制的準則,取消所有對高耗能產業的獎勵或補貼、立即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CO2排放產業擴張,並真正著手能源政策的改革,發展再生能源。節約型社會與低碳的生活方式,將會全面性的改造目前以化石燃料所建構出來的現代文明。



令人驚訝的全球暖化科學數據:

● 最近南極冰核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過去65萬年都來得高。

● 自從科學家開始測量大氣溫度至今,2005年是氣溫最高的一年。氣溫最高的十年都是在1990年之後發生。2005年夏天,數百個美國城市都締造史上最高溫的記錄。

●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喪命。

●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 海鷗於2000年首度出現在北極圈。

● 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雪,以目前融化的速度,很可能在2020年完全融化。 氣溫上升預期的效應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由於海平線上升,低窪的島嶼將無法居住。森林、農田和城市將受到全新害蟲及蚊子傳染疾病。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我們能做什麼?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

● 個人也可以減低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達到立即的成效。

● 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

● 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新聞] 給我單車道,健康自然到;單車多上路,不要CO2

在2007年04/22世界地球日當天,千里步道、綠黨、環保團體、社區大學… 等團體,共同發起「422 單車上路爭路權」活動,希望透過單車繞行台北城的活動,引發更多人對於單車路權的重視。



活動資料:

2007年4月22日(周日)下午2點半-5點,由數個民間團體共同發起「422單車上路」活動
邀請你一起來騎單車逛台北菁華路線,並在暮色降臨時分,輕鬆野餐、看電影。

活動將從國父紀念館出發,行經市政府、台灣大學、大安森林公園,最後抵達電影主題公園,全程約12公里。

透過千人「單車上路」活動,喚醒民眾對單車生活、城市空間的想像和關心,包括:更友善安全的自行車道空間、更綿密的單車路網、公務自行車的推廣…

讓我們一起打造健康的生活空間,更為了地球暖化與溫室效應的減緩,保障自己/人群/地球的永續健康,具體貢獻一份心力。

底下是422單車上路爭路權記者會新聞稿:

爭取單車路權,不僅僅是因為都市空間與交通擁擠的程度日益惡化,更因為地球暖化已開始在世界各個角落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環境問題,包括:海平面上升、年均溫節節升高、動植物棲息環境變異、有毒氣體對人體產生劇烈危害 … ,我們需要綠色的環保的交通工具,讓我們可以生活得可以更環保更健康,也為地球的永續存在,盡一份力量。

您知道台灣最不願面對的真相是什麼嗎?台灣的CO2人均排放量是全球平均的3倍;台灣暖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2倍;台灣已經被聯合國IPCC報告列為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雖然整個地球都在發燒,但台灣的處境卻比別的國家來得更危急。此次,我們發起『422單車上路爭路權』活動,就是要求政府應從讓「單車上路」做起,救救台灣。

首先,台灣的處境之所以會這麼危急,主要是因為我們不是京都議定書的會員國,長期以來,政府認為對CO2的排放不需要自我設限,也因此,除了「衝CO2、拼經濟」的發展模式外,對在先進國家中早已是交通工具的腳踏車,政府仍然視之為「地球日」、「自行車日」或「無車日」場合中的作秀道具,完全不理會「單車多上路,就會減少CO2」的重要貢獻。根據調查,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交通部門佔15%,而全台將近40%的通勤者,通勤距離在十公里以下,這些短程通勤者的交通工具,多仰賴於機車、汽車或大眾運輸等,會產生CO2及各種有害氣體排放的載具。以台北市為例,將腳踏車作通勤工具的人口不到百分之三,台北市這五年來光是汽車數就多了六萬輛,儘管近年來市政府大力興建自行車道,但多是興建在郊區與河濱,沒有取代民眾日常通勤對機動車輛的依賴,反倒造成「四輪先載二輪,親子才能共享單車之樂」的景象,完全無助於降低能源消耗以減少CO2排放的目的。

其次是,這些燃燒汽油的動力汽機車還會排出,許多對人體以及環境有毒害的污染物質。根據美國環保暑的研究,每年每部轎車排放4428 公斤二氧化碳,16.32 公斤碳氢化合物(HC),148.8 公斤一氧化碳 (CO) ,11.4 公斤氧化亞氮(NOx),而台灣環保署的調查,也指出62%的民眾認為造成最大困擾的空氣污染源是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這些有毒氣體不僅會造成呼吸道疾病,同時也會引起心律不整、損害腦神經及降低血管功能等健康問題。以台北市為例,2005年有24萬9296人罹患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肺部疾病,也就是台北市民每10個人不到,就有1個人有肺部問題,而同年全台灣呼吸系統疾病的健保醫療費用超過1,180億,高居所有疾病支出費用的榜首,而這樣驚人的健康成本其實正是政府「小看單車」所付出的代價。

最後,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師法單車通勤人口數超過百分卅的哥本哈根,在交通政策上伸張單車的路權正義,讓馬路不是有車階級的專利,並將腳踏車納為交通工具,同時全面檢討道路設施,使之以兼顧自行車安全為基準及鼓勵辦公大樓興建淋浴設施。如此,台灣才能初步上具備「提高自行車通勤」的條件與可能,否則在多的「地球日」、「無車日」或「自行車日」也只是政治人物的作秀道具。

也因此,在2007 年地球日即將來到的前夕,千里步道、綠黨、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蠻野心足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綠色陣線、荒野保護協會、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台大自然保育社、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永和、中正、南港、松山、信義等社區大學、大蘋果車隊、台大單車等團體,共同發起「422單車上路爭路權」活動,希望透過單車繞行台北城的活動,引發更多人對於單車路權的重視。爭取單車路權,不僅僅是因為都市空間與交通擁擠的程度日益惡化,更因為地球暖化已開始在世界各個角落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環境問題,包括:海平面上升、年均溫節節升高、動植物棲息環境變異、有毒氣體對人體產生劇烈危害 …,我們需要綠色的環保的交通工具,讓我們可以生活得可以更環保更健康,也為地球的永續存在,盡一份力量。

一、還給自行車一個明確的身份:
將自行車納入正式交通工具,自行車為本世紀永續發展所強調的綠色交通工具,法規中「慢車」專章亦應整體思考修正,並修法明定汽機車應禮讓腳踏車,朝向將自行車、輔具等交通上弱勢族群獨立出專用路權定義,以保障其權利,及應遵守的規則義務等,提升自行車交通的重要性。

二、盡速完成「公路法」修法:
將現行公路法第二條:「車輛:指汽車、電車、慢車及其他行駛於公路或市區道路之動力車輛。」中之「動力」一詞刪除,以涵蓋自行車等非動力之交通工具;同時並增列第五十八條第二項:「公路主管機關應依自行車與行人之需求,於既有路面內或以替代道路方式,設置可供自行車及行人安全通行之專用道。」以滿足人民現實綠色交通生活之安全與需求,符合現代社會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之潮流。

三、建立實用安全的自行車交通路網:
廣設具通勤意義的自行車路網,全面檢驗/清除自行車通行之障礙空間,於鐵路 /捷運沿線腹地建立人行及自行車專用道,大眾運輸系統允許乘客攜帶自行車,不另收費,鼓勵自行車接駁,在各大眾交通運輸站提供充足的自行車停車位。尤其供學童通學使用之自行車及人行專用道,應列為最優先規劃。

四、推動「自行車」及「人行」為時代交通工具主流:
二十一世紀是環保與省能的世紀,世界各國多強調以綠色運具(Green Mode)為運輸規劃的主軸,亦即以行人、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為主。相對於汽車的大量污染、噪音與耗能,自行車的特性包括:安靜、環境友善、可與自然環境密切接觸、費用便宜,能突顯自行車與環境共生的可貴,其生產與使用也較其他動力車輛污染更低。步行與自行車交通方式的優點眾多,值得大力推廣。以有效減少環境汙染與能源消耗,改善環境品質。

我們衷心期待:台灣終將能為一個單車與行走友善的國家。

來源: 千里步道
台灣綠黨

[新聞] 單車橫跨亞歐 世界地球日騎跑

我夢想、我行動、我實現」,踏板上的環保騎士薛德瑞,昨天把國人祝福與期待裝滿行囊,在世界地球日的今天踏出國門,前往北京天壇,展開一萬五千公里環保長征。

前台北市長馬英九為他加油打氣,並建議他萬一途中遇搶匪「保命最重要」;單騎走天涯的「藍駝」胡榮華則再三叮嚀:「出發才是挑戰的開始!」

這趟「為減緩地球暖化而騎」的單車橫跨亞歐萬里長征,是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薛德瑞共同策畫,不僅全球罕見,也是台灣首創。本報將於周日獨家刊載薛德瑞沿途所見所聞的「長征日記」。

薛德瑞今天將搭機赴北京,明天從北京的天壇出發,經由絲路橫跨中國,再從烏魯木齊進入中亞的哈薩克,經莫斯科穿過俄國,騎往東歐的烏克蘭,一路挺進波蘭、德國、荷蘭、比利時,終點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

環品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選北京天壇為出發點,象徵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符合環保概念;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除了是著名觀光地標,也因為它率先以熄燈行動鼓吹人們節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賦予新的國際環保意義。若一切順利,預計薛德瑞在十月廿二日抵達艾菲爾鐵塔。

薛德瑞說,原本他要用四個月騎完,但胡榮華估算,平均每天以八十至一百廿公里的速度前進,全程約需六個月,因此更改時程。

昨天薛德瑞展示的隨身裝備中,還帶著台灣特有的藍白拖鞋和平安符。他說,平安符是爸媽去廟裡求來的,雖然長輩不太放心,但對他肩負環保任務高度肯定。

馬英九也鼓勵他堅持理想、安全第一,並問他:「真遇搶匪怎麼辦?」薛德瑞答:「留下腳踏車,其他拿走沒關係。」馬英九開玩笑地建議他:「不妨開個收據,回來可以抵稅」。

薛德瑞說,一百年前,人們想用汽車走完這趟旅程,象徵汽車時代來臨;但一百年後的今天,汽車真的滿街都是,也是扼殺環境的元凶之一。他若能完全靠雙腳騎這趟旅程,既能圓冒險的夢,也能為環保盡責,更可為台灣的環保努力向國際發聲。

來源: 聯合電子報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新聞] 北高捷運出口 將設鐵馬租借站

搭捷運、轉乘自行車!環保署4/12提出新點子,規劃在台北縣市和高雄市捷運站出口設置腳踏車租借站,提供捷運乘客短程接駁。以後民眾搭捷運,一出捷運站就可免費或以超低價租到自行車,騎到人潮洶湧的地點、就地歸還。預估最快年底上路。

該政策為環保署長張國龍的想法,取法荷蘭、法國和德國、丹麥哥本哈根等,昨天邀集台北縣市、高雄市交通局、捷運局、環保局以及捷運公司共同商討,三縣市同意近期內提出可行規畫報告。

配合環保署推動以租用自行車做為捷運接駁工具,台北市政府交通 局局長羅孝賢表示,交通局六月份會訂出市區腳踏車道相關規範。他說,機車是腳踏車的頭號殺手,兩者必須分流,腳踏車以「人車共用人行道」為原則。若一切順利,明年或許可開始試辦。

國內現有公共腳踏車多為休憩型,台北市委託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在大佳、觀山、美堤設置八處河濱公共腳踏車租借站,讓民眾運動 或健身;台北縣在淡水河、二重疏洪道、大漢溪等設置超過一五○公里的河濱腳踏車路網,市區也有卅公里腳踏車道。

環保署認為,應將腳踏車進一步利用為短程接駁工具,初期由三縣市在人口密集區的捷運站,以試辦方式設置自行車租借站,腹地不需要很大,可比照法國電子租借,以悠游卡扣抵租車押金,或以信用卡 在腳踏車電子鎖上刷卡租車。經營可採完全免費,鼓勵民眾接駁使用,或前卅分鐘到一小時免費,之後每小時十元等的低租金,先求擴大市場。環保署指出,縣市政府並可在捷運站週邊人潮較多處,如學校、圖書館或商業密集區設置租借站,利於租借和歸還。

台北捷運公司指出,目前最大困難是租借站性質,即使是政府設置非營利,也要付給捷運公司租金。若是營利,依政府採購法須公開招標,且捷運站目前僅開放零售業,不包括租賃業。

台北市交通局認為,捷運台北市政府站所在的信義計畫區,以及國父紀念館站都有腳踏車道和車架,設置租借站可行性相當高。

台北縣交通局說明,縣政府正規劃研究腳踏車道路線網,只要規畫完成,在捷運站設置租借站不是難題。高雄市捷運公司強調,高雄捷運十月底上路,已朝休閒接駁努力,例如在捷運站設置租借站,提供民眾租借騎到西子灣或柴山等。

來源:中時新聞

2007年4月12日 星期四

922國際無車日的由來


1998年法國綠黨領導人、時任法國國土整治和環境部長的多米尼克·瓦內夫人倡議開展一項“今天我在城裏不開車” 活動,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個外省城市的響應。當年9月22日,法國35個城市的市民自願棄用私家車,使這一天成為“市內無汽車日”。

“無車日”這天,參與活動的城市將主要通過限制機動車進入城區,設立步行區、自行車專用區和舉行其他相關活動來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並鼓勵人們使用更為清潔的交通工具,以進一步提高生活品質。

1999年9月22日,法國、義大利、瑞士等國的150多座城市參加了“無車日”活動。2000年2月,歐盟委員會及歐盟的9個成員國確定9月22日為“歐洲無車日”。這是歐盟首次介入這一旨在改善城市空氣品質、減少城市交通壓力和改變城市交通觀念的環保活動。同年9月22日,歐盟和歐洲其他一些國家的約800個城市參加了由歐盟發起的“歐洲無車日”活動,以進一步喚起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至今,國際上已有超過1000個城市開展過“無車日”活動。2001年9月22日,希臘和葡萄牙同歐盟大多數成員國一起,舉辦了都市“無車日”活動。2002年9月16日至22日,歐盟舉行歐洲環境保護周,環保活動包括各種環保展覽、公共交通日、自行車日和街道生活日等。歐盟15個成員國和其他22個歐洲國家的1300多個城市參加了這次活動。截至2006年,全世界已有37個國家的近1500個城鎮參與其中。

在義大利,約70個大小城市和鄉鎮分別舉行形式多樣的活動。與以往不同,政府這次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制訂統一的行動計劃,因此各地的活動完全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進行。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市政府決策者們別出心裁,規定凡22日早晨不開汽車上班的市政府工作人員,每人可享受免費咖啡。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主要街道上這一天幾乎看不到機動車行駛,往日繁華熱鬧的主要街道上只有匆匆過往的行人和騎自行車者。路邊臨時搭起了一排綠色的“無車日”宣傳站。

比利時規定,“無車日”這天所有市內公共交通一律免票,所以有不少人利用這一機會乘坐公交車、地鐵和有軌電車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去觀光。

在法國,也有不少開車上下班的市民抱怨“無車日”給他們的生活徒增煩惱。不過,法國環保組織認為,據科學統計,25%以上的城市大氣污染來自於機動車尾氣排放。“戒車”一日雖然給生活帶來不便,空氣污染也並未因此真正減少,但“無車日”行動仍是喚醒公眾環保意識的良好契機。

無車日活動在中國的城市也正在開展中。2001年,成都成為中國第一個、亞洲第二個舉辦無車日活動的城市。

台北市的無車日活動是從2002年開始舉辦的。

五騎五健康 - 台灣自行車日登場

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石油是有限資源,總有一天會能源缺乏,油價已不會回到過去低油價的水準,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每桶六、七十美元,預測每桶一百美元的油價時代,很快就會到了。大家還不準備騎單車嗎?

現在自行車運動在台灣越來越受到歡迎,因此,行政院體委會就特別正式宣布將每年的五月,第一個星期六,訂為「台灣自行車日」,而今年的五月五號,就將規畫一系列慶祝活動,也象徵我國邁向文明進步國家。

在體委會主委楊忠和以及國內自行車業者共同見證下,體委會正式宣布今年的五月五號將是第一屆台灣自行車日。 在體委會主委楊忠和帶領下,平常開車上班的官員們都親身體驗了騎車的好處。自行車業者就說,台灣自行車日上路,對全民運動有極大的幫助。 今年的第一屆自行車日,在包括金門和連江縣在內的全國二十五個縣市,都將同步舉辦相關活動,期待更多人捨棄汽機車,改騎健康、環保的自行車。

73歲的巨大機械(Giant)董事長的劉金標
神采奕奕地在體委會出席「台灣自行車日」的說明會中表示,在社會經濟發展之後,可能隨之而來的是酒色財氣的風氣,但社會價值觀終將會改變;,而目前騎自行車也將成為個人時尚與品味的象徵;目前除已由相關企業界在3月31日組成聯盟推動之外,也樂見政府正視共同推動此一具環保及健康意義的運動。

劉金標強調,除目前推動的自行車遊憩,最終也希望能達成民眾以自行車上下班的目標,不過,要達成此一目標,也有待相關設施的配合。

同時,今年的台灣自行車日主題為「大家來騎車、五騎五健康」,台語發音相近於「有騎有健康」;巨大機械也將為台灣自行車日打造了專屬造型的自行車款式。

2007年5月5日也是第一次的台灣自行車日,台北將舉辦一場自行車嘉年華會,包括有全家大小都可以一起上路,沿仁愛路綠色隧道騎乘的「自行車花車遊行」,
將從市民廣場出發,沿仁愛路綠色隧道繞行景福門回到市民廣場,全程七公里在市府週邊還有沿松高、松智路20圈繞圈賽全程20公里以及闖關尋寶創意市集、街頭藝人表演等。來自全台各縣市的自行車協會將聚集誓師,Taiwan Bick Day歡呼成軍!

自行車產業聯盟則已經號召鐵馬族同好,5月5日當天一大清早要從自行車產業重鎮的台中,帶著鐵馬搭火車專車北上參加盛會。


看看世界各地的自行車日

‧美國的自行車日(5月)
為了推廣單車有趣、健身、交通、通勤、教育等功能,讓美國成為一個友善的單車國。自1956年起,美國單車騎士聯盟即推廣此一活動,將五月訂為單車月,五月第三個禮拜訂為單車周,第三個周五即是單車上班日。單車周為5/15-19,周五是單車上班日。

‧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日(5/12)
阿姆斯特丹人偏愛自行車由來已久,他們還為愛車設定了節日。2000年9月24日,阿城通過一項法案,宣布該日為“無機動車日”,繼而規定2001年5月12日為全國“自行車日”和“全國風車日”。這一天,人們可以騎自行車欣賞沿街的風車,自行車再加上美麗的風車

‧西班牙馬德里25年歷史(10/9)
自行車“統治”了市中心。 43萬騎自行車的愛好者參加了這次別開生面的活動。參加騎車活動的有年逾六旬的白發老人,也有七八歲的孩子。他們頭戴安全帽,騎自行車繞市中心寬敞的大馬路自由自在地行駛著,歡樂無窮。

‧布魯塞爾的自行車日(5/9)
5月9日當天是比利時自行車日,各大城市都舉行了以“為了你的健康,騎車吧!”為主題的各種活動。

‧巴黎人免費騎自行車 (3/25)
法國巴黎一直以來被稱作“光之城”,因為它擁有塞納河的波光、盧浮宮的靈光、埃菲爾鐵塔的燈光以及香榭麗舍大街的流光,然而現在,巴黎正在努力成為一個 “自行車城”。巴黎市政府計劃2007年夏天之前,要在巴黎各處放1.5萬輛自行車,近幾年,每到這個時候,數以千計的巴黎人紛紛騎車上街,回應市政府提出的多騎自行車以促進健康和環保的號召。

‧洛杉磯市的自行車日 (5/18)
洛杉磯大都會捷運局為鼓勵民眾節約能源,以自行車代步,宣佈5/18為「市民騎自行車日」,凡是騎自行車接駁捷運的民眾,可以免費搭乘捷運一天。

‧印尼蘇拉維西的自行車日
印尼一個稱為蘇拉維西的地方政府機構,為響應政府節約能源號召,要求這個機構公務員,每星期至少一天騎腳踏車上班。

2007年4月10日 星期二

[書] 不去會死!



行かずに死ねるか!──世界9万5000km自転車ひとり旅
  (註:日語「自転車」指自行車; 「ひとり」指一個人)

作者:石田裕輔 Yusuke Ishida, 1969 年生



書名聽起來真是不得了哪,你也許會以為這是驚悚小說還是什麼。

不過並不是。石田只是辭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開始一個人騎單車環遊世界而已。旅途中所做的事情, 大抵是求生存,看風景,認識人,和自我陶醉。(這樣講起來,人生差不多也是這樣)

以下的數據可以具體描述一下他的旅行:
-----------------------------------------------------------------------------
旅行時間:連續7年5個月未歸國(1995.7.15-2002.12.30)
訪問國家數:87國
行進距離:94,494公里
爆胎次數:184次
載運行李:40公斤旅費:5,300美金(約台幣17萬;後來遭持槍強盜搶劫2,900美金)
墜入愛河次數:?次
-----------------------------------------------------------------------------

我當初想看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導讀文字說他
「在秘魯被強盜持槍洗劫一空,雙手被縛,光著屁股倒在沙漠中,貞操差點失守。這一幕在自行車騎士間廣為流傳,之後還登上日本電視節目。」

這麼悽慘的事情,我卻一看就笑了出來,腦中立刻浮現出那樣的畫面。(是的,我不得不承認,這種畫面對我還頗具吸引力。)秘魯我倒是去過一次,對那邊很有親切感的,所以說什麼也得要了解一下石田跟秘魯強盜的故事

於是在書店試著讀一下。因此讓我把書買下來還有些其他的原因:
 -作者是1969年生的日本男性
 -想知道單車環遊世界會發生的事
 -這不是太澀的書,裡面沒有談裝備或是自行車專有名詞,也不是單車自助旅行的教戰手冊
 -照片印的很漂亮
 -那天想花錢,又有書店的九折券
以上。

還好買下來後沒什麼好後悔的,確實還不錯看。環遊世界的方式類似戀愛巴士;書裡的日本人讓你感覺到同年代的熟悉;文字的描述有點卡漫也有點國興衛視,什麼「金字塔賞月大作戰」的。也就是說,因為很熟悉這種描述法,所以這本書非常容易閱讀。

雖然石田是一個人去環遊世界,不過沿途認識了不少朋友,所以看他描寫不同的怪咖,反而成為本書讀起來相當吸引人的地方。這點,我們即使在台灣騎車,也有同樣的經驗。

那,你要問啦,看完之後想去單車環遊世界嗎?

這個嗎,我當初誤以為「海外單車旅行」,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現在才發現,原來長途旅行伴隨著的是40公斤的行李,我果然還是太膚淺了;這就叫做 "無誠勿試" 嗎?

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高科技太陽能無線上網自動監視立體單車停車塔

從今天起, 你(妳)也可以在家裡迅速又高雅的停單車囉 !


Feature:

- Solar powered
- Wireless network
- Smart card technology
- Automatic security camera activation
- Fully visible storage
- Ease of use
- Small footprint
- Small plaza footprint for maximum floor space
- Aesthetically pleasing street furniture
- Canopy display feature
- Install or move in less than a day (3 to 6 hours)
- Always available 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
- Adaptable for inside parking
- Modular form integrates in archictectural designs
- Integrates into existi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適合對造型優雅的3C高科技產品無免疫能力之宅男及敗犬們..
及那位家裡大大小小, 前前後後買了八台單車的董座級成功人士..

想在家裡擺一台的, 請速洽 Bike Tree.

東榮高科技太陽能無線上網自動監視立體單車停車塔..省電又擱省工, 省氣力又擱省灶腳縫呦 !
呼恁卡打車嘸免ㄊ嘎歸厝內, 麵盧米漿擱湯加擺兩台 !
查脯人厝內工作ㄟ當拼命做, 查某人嘸擱歸罡碎碎唸 !

東榮新科技, 保證大碗擱滿意 ! 東榮總代理, 保證大家有信心 !

訓練台也可以這麼玩 !

真的是牛角喔﹋

真的是牛角

2007年4月2日 星期一

[新聞] 腳踏車違規日增 北市府擬九月開罰

台北市政府基於腳踏車違規及傷亡情形有明顯增加,針對腳踏車執法為主題召開交通會報,根據交通局規劃,預定自9月1日起針對腳踏車闖紅燈、行駛快車道等重大違規開罰,違規可處新台幣300到600罰鍰。

發佈單位:臺北市政府
發佈日期:2007-03-30

臺北市94-95年發生腳踏車交通事故高達1,367件,死傷1,802人,其中94年發生685件,死傷920人,95年發生682件,死傷 882人,鑑於本市腳踏車使用情形逐年增加,又我國交通執法對象多著眼於汽、機車違規行駛行為,然腳踏車與汽、機車同為道路使用者,均應遵守基本交通規則,亦負有維護大眾交通安全之共同義務。因此,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自96年4月1日起針對腳踏車影響交通安全較為嚴重之違規行為,如闖紅燈、穿越快車道、行駛快車道、逆向行駛(不含騎樓、人行道)等加強宣導、勸導及執法,以確保腳踏車駕駛人安全。

為加強腳踏車法令宣導,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業已印製宣導單10萬份,由員警於執行各項勤務時,配合發送予駕駛人協助宣導,而且,特別運用參與警察廣播電台及臺北電台等節目時加強宣導教育。另於執行河濱公園汽、機車違規駛入腳踏車專用道專案勤務時,員警配合發送腳踏車LED警示燈及宣導單協助宣導,經階段性宣導後,預定自96年7月1日開始實施勸導。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訂於96年4月1日14時(星期日)假馬場町河濱公園舉行勤前教育,屆時將由交通警察大隊大隊長陳銘政主持,說明腳踏車法令及執法作為,並配合發送腳踏車LED警示燈及宣導單予腳踏車駕駛人,讓市民深入瞭解騎乘腳踏車應遵守之相關規定。

在經過階段性之宣導、勸導後,臺北市政府警察局預定自96年9月1日起針對上述4項重點違規執行取締,希望每一個用路人都能遵守交通規則,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之生命安全,攜手共創優質交通環境。